【連載】病毒性肝炎的中西醫(yī)結合防治-3肝硬化腹水中西醫(yī)結合診治![]() 肝硬化腹水中西醫(yī)結合診治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yī)院 王憲波
一、概述 肝硬化腹水主要是由于肝硬化導致肝內(nèi)阻力增加,形成門脈高壓,導致內(nèi)臟 / 外周血管擴張,組織液回吸收減少而漏入腹腔,是腹水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同時門脈高壓使有效動脈血容量減少, RAAS/SNS ( 腎素 - 血管緊張素 - 醛固酮系統(tǒng) )系統(tǒng)激活,導致腎血管收縮。出現(xiàn)鈉水潴留、腹水和肝腎綜合征。肝硬化腹水的患者 1 年內(nèi)死亡率約為 15% , 5 年內(nèi)為 44% 。 二、 肝硬化 腹水的檢測和評估 腹水是肝硬化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大約 75 %的腹水患者有肝硬化的基礎病因。 25% 的患者腹水是由惡性腫瘤、心衰、結核、胰腺疾病 或其他各種病因的疾病所引起。 (一)診斷性腹腔穿刺:所有的腹水患者在治療之前都應該行診斷性腹腔穿刺,目的在于排除肝硬化之外其它病因引起的腹水以及是否并發(fā)肝硬化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 (SBP) 。 (二)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 SAAG ):是 非常重要的指標,可以區(qū)別門脈高壓性腹水與其它原因所致的腹水, SAAG ≥ 1.1g/dl (或 11 g / L )診斷門靜脈高壓腹水的準確率為 97% 。 (三)腹水總蛋白濃度:低于 15g/L 時患者 SBP 的風險增加。 (四)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用以排除 SBP 。其培養(yǎng)應在床旁將腹水( 10ml )接種到血培養(yǎng)瓶中。 三、 腹水的分級和治療建議 (一) 1 級腹水:少量腹水 僅通過超聲才能檢測到,一般無需治療。 (二) 2 級腹水:中量腹水,中度對稱性的腹部膨隆。治療措施包括限制鈉的攝入和應用利尿劑。首先應限制鈉的攝入( 4.6-6.9 g /d )。一線治療使用利尿劑。①首發(fā)的 2 級腹水:單用一種醛固酮拮抗劑治療即可。螺內(nèi)酯:起始劑量是每天用 100mg ,若無應答,則每 7 天逐漸增加(每次 100mg )至最大劑量 400mg/d 。若仍無應答,或出現(xiàn)高鉀血癥,則加用呋塞米:劑量 40mg/d ,最大劑量不超過 160mg/d 。每次增加以 40mg 為度。②復發(fā)的腹水: 應兩種利尿劑即螺內(nèi)酯和呋塞米聯(lián)合應用。治療的評估應區(qū)分是否有水腫,無水腫者體重下降控制在 0.5 kg/d ;若有水腫則應控制在 1 kg/d 左右。 (三) 3 級腹水:大量或嚴重的腹水,顯著的腹部膨隆。治療措施包括腹腔穿刺大量放液,隨后限制鈉的攝入和應用利尿劑。腹腔穿刺大量放液( LVP )是 3 級腹水患者的一級治療,應聯(lián)合白蛋白輸注, 一般是每放 1L 腹水應輸注 8g 白蛋白,以預防 LVP 后循環(huán)功能的障礙。 應用利尿劑的注意事項: 1. 嚴重的低鈉血癥(血清鈉< 120 mmol/L )、進行性腎功能衰竭、肝性腦病惡化或喪失機能的肌肉痙攣,應停止所有的利尿劑。 2. 嚴重的低鉀血癥 ( < 3mmol/L) ,停止應用速尿 。 3. 嚴重的高鉀血癥(> 6 mmol/L ),應停用醛固酮拮抗劑。 (四)頑固性腹水:是指腹水不能被動員或者是治療后早期復發(fā)。分為利尿劑抵抗性腹水和利尿劑難治性的腹水。頑固性腹水的診斷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 療程:安體舒通 400mg/d+ 速尿 160mg/d 至少 1 周; 2. 無應答:平均體重減少 <0.8kg/d ,連續(xù) 4 天; 3. 早期腹水復發(fā):首次動員 4 周內(nèi)再現(xiàn) 2 或 3 級腹水; 4. 誘導的并發(fā)癥:肝性腦病、腎損害、低鈉血癥、低 / 高鉀血癥。 頑固性腹水的治療:目前一線治療方法是腹腔穿刺大量放液( LVP )聯(lián)合白蛋白輸注。對于需要頻繁 LVP 的,或 LVP 效果不好的,可以考慮行經(jīng)頸靜脈肝內(nèi)門腔分流術( TIPS )。但需注意 TIPS 后肝性腦病發(fā)生率高,臨床上不推薦用于嚴重肝功能衰竭患者。 TIPS 可使復發(fā)的癥狀性肝性胸水得到緩解。此外,對于頑固性腹水也可以考慮肝移植。 四、其他并發(fā)癥及其治療 (一)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 SBP ) SBP 是在肝硬化腹水中常見的細菌感染。所有的肝硬化腹水都有 SBP 的風險。統(tǒng)計表明,門診患者 SBP 發(fā)生率是 1.3-3.5% 而住院患者在 10% 之內(nèi)。其表現(xiàn)為:①腹膜炎:腹痛、腹部壓痛、嘔吐、腹瀉、腸梗阻;②全身的炎癥反應:高熱或低熱、寒戰(zhàn)、白細胞計數(shù)的異常,心動過速或(和)呼吸急促;③肝功能惡化:肝性腦病、休克、腎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需要指出的是, SBP 可以無任何臨床表現(xiàn),特別是在門診患者。 1. 診斷:腹水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 250/mm 3 (250 x 10^6/L) 。腹水培養(yǎng)在指導抗生素治療中有重要意義。 2. 治療: 一開始即行經(jīng)驗性的抗生素治療。一線的抗生素主要是三代頭孢菌素,治療 48 小時后再次腹穿評價抗生素療效。 SBP 隨機對照研究顯示,加用白蛋白可以改善預后,降低 1 型肝腎綜合征( HRS )的發(fā)病率( 30% vs 10%) 和病死率( 29% vs 10%) ,因此 SBP 患者如血清總膽紅水平≥ 68umol/L(4mg/dl) 或肌酐≥ 88umol/L(1mg/dl) , 應采用廣譜的抗生素,同時靜脈輸注白蛋白(診斷當日輸注 1.5g/Kg ,第 3 天輸注 1g/Kg )。 3. 預防:高危的 SBP 患者應該預防性的應用抗生素。高危的 SBP 患者包括: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腹水總蛋白濃度低且既往無 SBP 者屬一級預防,既往有 SBP 者屬二級預防。有消化道出血肝病嚴重的患者,首選頭孢曲松。肝臟疾病較輕的患者,可口服諾氟沙星 400mg/12h 連服 7 天,因其不易被胃腸道吸收。 對肝硬化腹水患者并發(fā)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的危險因素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較高的 MELD 評分、 NLR (粒 / 淋比值)、腹水白蛋白濃度以及較低的血清白蛋白濃度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并發(fā) SBP 的獨立的危險因素。 而影響 SBP 短期預后的指標則包括腹水葡萄糖、氯、尿素、肝性腦病等。 (二)肝腎綜合征 (HRS) 終末期肝臟疾病患者發(fā)生腎功能的衰竭,且無明確的腎功能衰竭的病因。肝硬化肝腎綜合征的診斷標準:①肝腹水;②血肌酐 >1.5mg/dl(133 μmol/L) ;③無休克,無低血容量;④目前或近期無腎毒性藥物使用史;⑤無腎實質(zhì)疾病。肝腎綜合征分為兩型 : 1 型肝腎綜合征,其特征是快速進行性腎功能損傷 ; 2 型肝腎綜合征,其特征是穩(wěn)定的或非進行性的腎功能損傷。細菌感染,特別是 SBP 是肝腎綜合征發(fā)生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治療: 1. 1 型肝腎綜合征的一線藥物治療是特利加壓素 (1 mg/4-6h ,靜脈注射 ) 聯(lián)合白蛋白。如血肌酐至 <133 μ mol/l (1.5mg/dl) 為完全應答;如治療 3 天后,血肌酐未降低至少 25% ,應逐步增加直至最大劑量 2mg/4 h 。部分應答的患者(血肌酐未降低至 <133 μ mol/L ),應在 14 天內(nèi)終止治療。 1 型的肝腎綜合征的非藥物治療包括:① TIPS 支架置入,可改善部分患者的腎功能;②腎臟替代治療,可能有效;③人工肝支持治療,目前資料有限,其療效有待于進一步評價。 2. 特利加壓素聯(lián)合白蛋白對 60%-70% 的 2 型的肝腎綜合征患者有效。肝移植是 1 型和 2 型肝腎綜合征的最佳治療方法,多數(shù)患者在肝移植術后腎功能可恢復。 預防:有 SBP 的患者應使用靜脈白蛋白治療,可降低 HRS 的發(fā)病率,并改善生存率。 (三)低鈉血癥 是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當中常見的并發(fā)癥。肝硬化患者當血鈉濃度低于 130 mmol/L 時即可定義為低鈉血癥。包括 2 種類型:高血容量性低鈉血癥和低血容量性低鈉血癥。高血容量性低鈉血癥即稀釋性的低鈉血癥,是肝硬化中常見的一類低鈉血癥。這些低鈉血癥患者體內(nèi)的鈉總量并不低,主要是由于體內(nèi)水過剩導致的血低鈉,故治療應利水為主。研究表明血管加壓素非滲透性升高是心衰和肝硬化低鈉的主要原因,它可以導致動脈灌注不足,刺激動脈壓力感受器,從而使血管加壓素( AVP) 非滲透性分泌增加,水排泄導常,導致高容量性的低鈉血癥。如 PPT27 圖所示,血鈉越低,肝硬化患者存活率越低。 治療: Vaptans 是治療高容量低鈉血癥的有效藥物。托伐普坦是下丘腦及垂體激素及其類似物,為 血管加壓素 II 型受體拮抗劑 ,與腎臟 V2 受體結合,阻止水的重吸收,增加不含電解質(zhì)的自由水的排出,能有效糾正血鈉和患者的高容量狀態(tài)??诜?2—4 小時開始起效。未見腎功能、尿鈉、循環(huán)功能與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活性有顯著變化。常見的副作用是口渴。 如 PPT29 圖所示,托伐普坦能夠提高并維持血鈉的水平 如 PPT30 圖所示,托伐普坦可以降低腹水患者的體重和腹圍 五、肝硬化腹水中醫(yī)診療 肝硬化腹水中醫(yī)診療規(guī)范專家共識意見認為本病“本虛標實”,治療應權衡虛實,或扶正,或扶正與瀉實并用、互用,注意補虛不忘實,瀉實不忘虛。切忌濫攻濫補,慎用峻下逐水的藥物。 (一)分型論治 1. 氣滯水停證 治法:疏肝理氣,行水散滿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合胃苓湯(《普濟方》)加減。 常用藥物:柴胡、香附、蒼術、枳實、川芎、厚樸、陳皮、白術、澤瀉、豬苓、茯苓皮、大腹皮、車前子等 2. 脾虛水停證 治法:溫中健脾,行氣利水 主方:四君子湯合實脾飲加減 常用的藥物:黨參、生黃芪、焦白術,木瓜、木香、附子、干姜、大腹皮、厚樸、澤瀉、茯苓、車前子等 3. 濕熱水停證 治法:清熱利濕,攻下逐水 主方:中滿分消丸合茵陳蒿湯加減 常用的藥物:黃芩、黃連、知母、厚樸、枳實、茵陳、梔子、大黃、茯苓皮、澤瀉、陳皮、法半夏、白術、白茅根、大腹皮、通草 4. 血瘀水停證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利水 主方:調(diào)營飲或膈下逐瘀湯加減 常用的藥物:當歸、丹參、大黃、炮山甲、澤蘭、川芎、葶藶子、檳榔、茯苓皮、大腹皮、通草等。 5 . 脾腎陽虛水停證 治法:溫補脾腎,化氣利水 主方: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加減 常用的藥物:制附片、炮姜、黨參、白術、肉桂、生黃芪、茯苓皮、澤瀉、豬苓、葶藶子 6. 肝腎陰虛水停證 治法:滋養(yǎng)肝腎,化瘀利水 主方:一貫煎合豬苓湯加減 常用的藥物:生地、丹皮、丹參、當歸、赤芍、澤蘭、澤瀉、沙參、麥冬、茯苓、豬苓、滑石、白茅根等 (二)隨癥加減用藥 根據(jù)患者突出的癥狀,選用相應的藥物。 1. 腹脹明顯者,可加大腹皮、萊菔子、枳殼、木香; 2. 兩脅脹滿疼痛者,加柴胡、郁金、延胡索、蘇木; 3. 脅下痞塊刺痛明顯者加赤芍、丹參、龜板、鱉甲; 4. 小便赤澀不利者加用滑石、通草以行竅利水; 5. 下肢浮腫明顯者,加用澤瀉、赤小豆、漢防己等; 6. 濕濁中阻惡心嘔吐者加用半夏、陳皮、生姜、竹茹; 7. 伴鼻衄、齒衄,陰虛內(nèi)熱者加女貞子、旱蓮草、茜草、仙鶴草等 (三)肝硬化腹水的常用口服中藥 1. 化濕藥:藿香、佩蘭、厚樸、砂仁、白豆蔻; 2. 清熱燥濕藥:黃連、黃芩、黃柏、苦參; 3. 利水滲濕藥:茯苓、薏苡仁、澤瀉、車前子、冬瓜皮、大腹皮; 4. 利濕退黃藥:茵陳、金錢草、虎杖、垂盆草; 5. 清熱解毒藥: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野菊花、土茯苓、半邊蓮、苦味葉下珠; 6. 理氣藥:柴胡、陳皮、青皮、沉香、枳殼、枳實、木香、香附、烏藥、大腹皮、佛手、香櫞; 7. 活血藥:當歸、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黃、赤芍、澤蘭、丹參、紅花、桃仁、莪術、三棱; 8. 健脾益氣藥:黨參、黃芪、太子參、白術、山藥、白扁豆、大棗、蓮子肉; 9. 補腎藥:熟地、仙靈脾、杜仲、菟絲子、山萸肉、桑寄生、川斷、枸杞子; 10. 溫里藥: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 11. 化痰藥:清半夏、瓜蔞、貝母; 12. 柔肝藥:白芍、木瓜、烏梅。 13. 逐水藥:甘遂、黑白丑。 (四)肝硬化腹水常用的方劑 1. 健脾類:胃苓湯、二陳湯、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 2. 滲濕類:苓桂術甘湯、五皮飲、五苓散; 3. 理氣類:四逆散、柴胡疏肝散; 4. 活血類:桃紅四物湯、膈下逐瘀湯、血府逐瘀湯、調(diào)營飲; 5. 溫陽類:真武湯、濟生腎氣丸、附子理中丸、實脾飲、; 6. 養(yǎng)陰類:豬苓湯、一貫煎、六味地黃丸、參麥地黃湯。 (五)肝硬化腹水穩(wěn)固期中成藥治療 1. 扶正化瘀膠囊 組成:丹參、蟲草菌粉、桃仁、松花粉、絞股藍、五味子。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益精養(yǎng)肝。用于乙型肝炎肝纖維化屬“瘀血阻絡,肝腎不足”證。 2. 復方鱉甲軟肝片 組成:鱉甲、莪術、赤芍、當歸、三七、黨參、黃芪、紫河車、冬蟲夏草、板藍根、連翹。 功效主治:軟堅散結,化瘀解毒,益氣養(yǎng)血。用于氣滯血瘀證。 3. 安絡化纖丸 組成:地黃、三七、水蛭、僵蟲、地龍、白術、郁金、牛黃、瓦楞子、丹皮、大黃、生麥芽、雞內(nèi)金、水牛角濃縮粉 功效主治:健脾養(yǎng)肝,涼血活血,軟堅散結。用于肝脾兩虛,瘀熱互結證。 4. 和絡舒肝膠囊 組成:香附(制)、莪術、三棱、柴胡、白芍、當歸、制何首烏等 27 味。 功效主治:疏肝理氣,清化濕熱,活血化瘀,滋養(yǎng)肝腎。用于氣滯血瘀證或肝腎陰虛證。 5. 強肝膠囊 組成:白芍、板藍根、丹參、當歸、黨參、地黃、甘草、黃精、黃芪、秦艽、山藥、山楂、神曲、茵陳、郁金、澤瀉。 功效主治:清熱利濕、補脾養(yǎng)血、益氣解郁。用于脾虛濕滯證。 6. 大黃蟄蟲丸 組成:熟大黃,土鱉蟲,水蛭,虻蟲,蠐螬,干漆,桃仁,炒苦杏仁,黃芩,地黃,白芍,甘草。 功效主治:活血破瘀,通經(jīng)消癥。用于瘀血內(nèi)停證。 (六)其他特色療法 1. 中藥灌腸 可選用大黃、芒硝、附片、厚樸、桃仁、牡蠣、澤瀉、烏梅等。 2. 中藥敷臍治療 可選用甘遂、炒黑白丑、沉香、木香、肉桂、附子等研末以醋(黃酒)調(diào),加冰片外敷于神闕穴, 4-6 小時后取下,每日一次 ] 。貼敷后也可用紅外線照射神闕穴, 2 小時后取下。 3. 肝病治療儀(生物信息紅外肝病治療儀) 治療時間為每次 30 分鐘,每天 1~2 次。 4. 藥?。ㄑ舸踩碓。?/p> 常用羌活、麻黃、蒼術、忍冬藤、當歸、益母草、丹參、絞股藍、牛膝、川芎等。每次熏蒸 30 分鐘,每天一次。 5. 耳穴療法 常用穴:腹脹區(qū)、肝、脾、腎、角窩中、交感、內(nèi)分泌、三焦、膽等。王不留行籽固定于耳穴上,每日按 5 ~ 7 遍,每次每穴按壓 15 ~ 20 次。每次貼壓單側耳穴, 3 天 / 次,兩側交替使用。 聲明:以上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立即刪除!所有的觀點由網(wǎng)友個人想法,不代表本公司也持此立場,感謝大家支持! 重慶YMU教育_執(zhí)業(yè)醫(yī)師護士藥師資格考試考前輔導 YMU教育(www.kawsbarofficials.com),全國熱線電話:023-89119533;提供繼續(xù)醫(yī)學教育學分、中小學課后輔導、美年大健康·慈銘體檢大牌定制健康體檢等服務;
|
提交后請在“會員中心-我的表單”查詢反饋結果! 繼培網(wǎng):www.jipei.cc 統(tǒng)一客服:023-89119533 | |
* | |
* | |
* | |
* | |
* | |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