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YMU教育_執(zhí)業(yè)醫(yī)師護士藥師資格考試考前輔導
YMU教育(www.kawsbarofficials.com),全國熱線電話:023-89119533;提供醫(yī)學繼續(xù)教育學分卡、中小學課后輔導服務(wù)、執(zhí)業(yè)醫(yī)師護士藥師資格考試考前輔導等咨詢服務(wù);
百名學霸總結(jié)的高三詩歌鑒賞第一輪復習經(jīng)驗二|2019屆考生必看二、評價詩歌的意境特點 (一)、什么是意境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有言曰:"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當一些人物、景物的形象處在客觀世界里被我們觀察時,那些只是"無情無意"的物象。當詩人以自己個性化的帶有特定情感的眼光觀察了,并擇取物象的某方面特征付諸毫端的時候,這些物象就被稱之為意象。而統(tǒng)一于作者主要思想感情的一組意象,就是意境。 (二)、體味意境的基本方法 從意象的形聲色味等特征開始,通過合理想象,設(shè)身處地,把握意象的形態(tài)聲音色彩氣味的美丑、高低緩急、明暗、香臭等屬性,并依人之常情,由己及詩,對應(yīng)推斷詩中的感情基調(diào)與感情變化。推斷過程中注意主次關(guān)系的取舍。 三、常見的評價意境特點的詞語--注意詞意的輕重、側(cè)重點等細微差別: 壯闊 闊遠(闊大悠遠)雄奇優(yōu)美 雄渾蒼勁 雄渾壯觀 富麗堂皇 瑰麗 明麗 淡雅 恬淡自然 恬靜 安謐 幽靜 和平 生機勃勃 繁華熱鬧 深遠 幽深 奇險 迷蒙 迷茫 飄渺 虛幻 暗淡 幽暗 昏暗 荒寒 肅殺 蕭條 蕭索 冷落 孤寂(孤獨寂寞) 落寞(冷落寂寞) 悲涼 慷慨悲壯 悲壯蒼涼 凄涼 凄慘 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gòu)成什么畫面,這些畫面有什么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這實際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例如: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狀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獨之感。天上眾多的鳥兒高飛遠去,無影無蹤了;連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駐片刻,獨自遠遠地飄走了,山中顯得格外幽靜。在詩人看來,世間萬物都厭棄他,離他而去。"盡""孤""獨""閑"等詞,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孤獨感。這正是封建社會中許許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第四節(jié) 第四步,詳讀全詩五必看 一、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 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題目猶如窗戶,認真審視可以了解作品的內(nèi)容主旨猜測到其思想感情,進而為進一步鑒賞作品打下基礎(chǔ)。題目是詩歌鑒賞的切入點。認真研究詩歌的題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對提高詩歌鑒賞的準確性有很大幫助。題目即文章的額頭,富含著諸多信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主要表現(xiàn)手法等)。可以這樣說,詩歌的題目是詩歌鑒賞的向?qū)А?/p> (一)、借助詩歌的題目,推斷詩歌的主題思想 古詩的寫作往往有些傳統(tǒng)的寫法,同一類型的詩歌往往有幾類大體相似的主題。根據(jù)這個規(guī)律,我們就可以直接通過詩歌的標題推斷詩歌的主題。 如望月就可能思鄉(xiāng)懷遠,寄某某就可能表達對某某的懷念之情,登高就可能是思親,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更何況有些詩歌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態(tài)度。 如李紳的《憫農(nóng)》"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詩題"憫"就表明作者對農(nóng)民艱辛生活的深深同情。 元稹的《離思》"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寫的就是離別的思念,即對亡妻的忠貞和懷念之情。 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yīng)傍戰(zhàn)場開。""思故園"就可看出是思鄉(xiāng)的主題。 再如《楓橋夜泊》可推知詩歌所描繪的為楓橋的夜間景象,"泊"字可知詩歌表現(xiàn)的是一種羈旅情懷,即詩歌主旨。 (二)、借助詩歌的題目,能夠明確詩歌的意象,大體明確詩歌的基本內(nèi)容 詩歌的詩意美,往往是通過詩歌的意境創(chuàng)造出來的。準確的把握詩歌的意境,就能夠很好的鑒賞詩歌。所謂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shù)境界,它包含著"意"(主觀思想)和"象"(客觀景物)兩個方面,意境就是由這兩方面自然而有機融合而成的。很多詩歌的標題本身就直接用詩歌的意象命題,有的詩歌甚至在意象前直接加上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這都有利于我們借助詩歌的標題就能大體上把握詩歌的基本內(nèi)容。 如果題目直接點明了描寫的對象,那么考生可以從描寫對象著手,通過把握描寫對象的特征,來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的《聽蜀僧浚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我們在鑒賞這首詩歌的時候切不能漏掉題目中的任何一個字。如"聽"點明了事情,詩的后六句都是寫作者聽到的內(nèi)容。"蜀僧"點明了彈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彈琴內(nèi)容、彈琴風格,"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是寫琴聲的超脫世俗。"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更通過對景物的感受,說自己沉浸在音樂之中,而不知道時間已經(jīng)是傍晚了,這就從側(cè)面來襯托琴聲的曼妙超俗,表現(xiàn)了琴聲的藝術(shù)魅力和蜀僧彈琴的高超技法。 陸暢的《驚雪》"怪得北風急,前庭如月暉。天人寧許巧,剪水作花飛。"詩題的"雪"就是詩歌的中心意象,即思想感情的載體。"驚",驚訝,驚嘆,借雪花飛舞的冬景,表現(xiàn)出詩人熱愛自然風光、熱愛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操。 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借"烏衣巷"這個具體的"象"的今昔變化來表現(xiàn)"意"--寫出歷史的變遷和豪門貴族的興衰。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這首詩借"山寺桃花"這個"象"表現(xiàn)詩人對春天的留戀之情。 又如《題李凝幽居》從這個詩題中可以看出詩的內(nèi)容是描寫李凝的僻靜居處。這就大體上確定了詩歌的意境,為考生把握詩人情感,詩歌主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用。 (三)、借助詩歌的題目,在事件或背景中體味思想感情 如果題目點明了所寫的事件或背景,如《次北固山下》《秋夜》《江漢》《移居》等,考生應(yīng)該注意到這些詩歌的內(nèi)容,或者與題目的內(nèi)容有關(guān),或者由題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寫在某個地方的活動。考生就可以從中獲得一些與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關(guān)的信息。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秋夜》既"秋"而"夜",作者又是女詞人朱淑真,如果不寄寓著思念和愁緒,豈不怪哉?《江漢》更是點明了杜甫晚年漂泊于江漢一帶的事件,從而暗示了他晚年的顛沛流離,自然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2006年北京卷的題目: 移居(其二) 陶淵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nóng)務(wù)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善欺。 如果考生能夠?qū)@首詩的題目產(chǎn)生足夠的重視,認識到陶淵明寫的是搬到新家之后的事情,那么就會考慮到新家的環(huán)境和與鄰里的關(guān)系。再根據(jù)詩歌的細節(jié),就不難理解詩人在田園生活中感受到的樂趣--"感受到一種美好的人際關(guān)系,即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純真而質(zhì)樸的友誼"。 這一類題目在詩歌中的數(shù)量最大,考生們應(yīng)該重視。 (四)、借助詩歌的題目,初步判斷詩歌的類型,明確詩歌的基本表現(xiàn)手法 詩歌的題目是詩歌的眼睛,作者擬題往往絞盡腦汁。詩歌的題目包含著豐富的信息,只要細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詩歌的類型,大體上明白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一些以事物命題的詩很可能就是詠物詩。 如虞世南的《蟬》"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以事物命題,可以初步判斷為詠物詩,而詠物詩的基本表現(xiàn)手法為托物言志。 虞世南的《詠風》、賀知章的《詠柳》于謙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 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guān),朝朝馬策和刀環(huán)。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從標題可以推斷為邊塞詩,而邊塞詩的表現(xiàn)手法多為寫景敘述抒情相結(jié)合。 又如楊巨源的《城東早春》"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斷定為寫景詩,其基本表現(xiàn)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象這樣的還有杜甫的《江村》,張旭的《桃花溪》等等。 (五)、注意詩歌的題目,了解詩歌的作者,知人論詩,以察詩情 對于歷代文學大家,我們應(yīng)該了解掌握其經(jīng)歷、風格。通過了解作者,知人論世對詩歌的鑒賞很有幫助。 譬如說杜甫: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憂國憂民的人生,沉郁頓挫的風格,旅居四川時也有些描寫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 李白: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浪漫主義的手法。 辛棄疾:抗金復宋的大業(yè), 氣勢雄壯的主調(diào),壯志未酬的遺憾。 王維詩含蓄生動,描寫田園風光,恬淡寧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杜牧詩含蓄綽約,以懷古詩為主,借古諷今,借古抒懷,吊古傷今。 以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詞風既有濃艷香軟的詩作,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 李煜詞頹糜傷感卻又細膩感人。 范仲淹詞蒼涼悲壯,晏殊詞明朗疏淡。 邊塞詩(以高適、岑參為代表)雄渾奇拔,描寫邊塞風光,表達思鄉(xiāng)、反戰(zhàn)、建功立業(yè)等主題。 蘇軾詞雄健豪放,柳永詞纏綿悱惻,黃庭堅詞流暢自然,秦觀詞情真意切,李清照詞婉約凄切,楊萬里詞新鮮活潑,陸游的詩風格雄渾奔放,明朗流暢。 另外的格律派詞人姜夔的特點卻是精心刻意、清妙秀遠…… 從題目切人,可以幫助我們迅速準確地理解詩歌。有些詩歌的題目有提示全篇作用,如果從此切人,便容易抓住理解詩歌的關(guān)鍵。 吳齊賢《論杜》曰:"唐人作詩,于題目不輕下一字"。如杜甫五律《倦夜》,此詩題目,就頗令人感覺蹺蹊。疲倦只有在緊張的勞作之后才會產(chǎn)生,夜間人們休息安眠,怎么會"倦"?這是怎樣的夜?詩人為什么會倦?這些問題都與詩歌內(nèi)容緊密相連,若能帶著這些問題來讀詩歌,則必事半功倍。例如: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題目為"送友人",從題目我們即可推知這應(yīng)該是一首送別詩,表達的是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題中的"聞笛"不可忽視。全篇四句,前三句全用來寫笛聲,這笛聲把讀者引到一個美妙的音樂世界,其中"暗飛聲"、"滿洛城"寫出了笛聲的韻味,"聞?wù)哿?quot;則寫出了笛聲的內(nèi)涵,末句"故園情"寫出了"聞笛"的感受。抓住題中"聞笛",笛聲"折柳"的內(nèi)涵也便迎刃而解了。 如王維的《過香積寺》,題中的"過"與孟浩然《過故人莊》的"過"相同,意謂"訪問"、"探望"。詩題的顯性信息就是探訪著名香積寺院。詩中描寫的重點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見所聞,最后流露出的"安禪制毒龍"的佛學情感也是由探訪而來的。就解題而言,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也容易找出詩里第三聯(lián)中的"詩眼"--"咽"、"冷",因為只有這兩個字才能造成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 雍陶《題君山》的題目直接點明賦寫對象。趙師秀《約客》的題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我們能夠在約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感悟詩人的失落和孤寂。 杜甫《月夜憶舍弟》的題目既交代了時間(月夜),又表明了情感(憶),再加上特殊的人物關(guān)系(舍弟),在未讀詩句時,就已明白了詩的情感主旨--思念。 再如楊炯的《從軍行》、李白的《越中覽古》《送孟浩然之廣陵》、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從題目都可推知詩歌所要表達的主要內(nèi)容。 當然,要真正透徹地了解詩歌內(nèi)容,領(lǐng)會抒情主人公的感情,領(lǐng)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還得對內(nèi)容做精微的鑒賞。然而,因為題目是詩歌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我們應(yīng)該把仔細揣摩題目意思作為理解詩歌內(nèi)容、鑒賞詩歌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只有這樣,才能領(lǐng)悟詩歌的藝術(shù)魅力,并給予恰當?shù)脑u價。 ![]() 二、必看作者 對于歷代文學大家,我們應(yīng)該了解掌握其經(jīng)歷、風格。通過了解作者,知人論世對詩歌的鑒賞很有幫助??荚嚂r,試題有時在注釋中指出一些相關(guān)于作者和背景的信息。 (一)、知人 1.創(chuàng)作方法與風格流派 比如讀到建安七子的詩歌,就應(yīng)該想到那些詩人剛健的人格與明朗的詩風,了解什么叫"建安風骨"。 讀到陶淵明的詩歌就想到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事跡、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詩歌風格基本是淡而遠的。 讀到李白、杜甫的詩,就應(yīng)該想到他們曾經(jīng)歷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亂,一個是狂放的、一個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現(xiàn)實的區(qū)別。(杜甫: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憂國憂民的人生,沉郁頓挫的風格,旅居四川時也有些描寫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李白: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浪漫主義的手法。) 讀到王維,就應(yīng)該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學釋道的特點,所以描寫田園風光,恬淡寧靜,風格含蓄生動,清新明快淡遠,有"詩中在畫,畫中有詩"、"詩佛"等美譽。 讀到高適、岑參的邊塞詩,雄渾奇拔,描寫邊塞風光,寫邊塞士兵的生活,表達思鄉(xiāng),反戰(zhàn),或殺敵報國、建功立業(yè)等主題。 2.還要重視作家們的思想傾向 儒家的"入世"(也叫"用世")思想。常見理念有:"進取求仕","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忠君愛民","仁義禮智信"等。 例如,"詩圣"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雨漏被濕,仍吟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quot;高適、王昌齡、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辛棄疾、岳飛、陸游等都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傾向。 佛家的恬淡,虛無,靜修。主要理念有:"四大皆空"、"色即是空"、"參悟宇宙自然妙諦"等。 例如"詩佛"王維在《鳥鳴澗》中寫道:"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在《鹿柴》中寫道:"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道家的清靜無為,崇尚自然。主要理念有:"清心寡欲"、"不為天下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 例如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迷诜\里,復得返自然。"又在《飲酒》中寫道:"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 儒釋道互補。 李白:儒道兼容--"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須盡歡"。 蘇軾:三家互補--《臨江仙》下片:"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水調(diào)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二)、論世 詩歌鑒賞不應(yīng)忽視對其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這里所說的背景,包括詩人所處的社會時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張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這些方面,對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往往有著直接的影響。因而,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就應(yīng)當借此來理解詩歌、把握詩歌。 1.借助背景,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筆下,大多詞清調(diào)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摯,多有今昔盛衰之感,個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鋪翠冠兒,金雪柳,簇帶爭濟楚"與"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永遇樂》),就描述了兩種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段淞甏骸?quot;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則是詞人因只身流落金華,加之眼前又見趙明誠遺著《金石錄》,睹物思人,無限感慨而在其詞中投下的心靈陰影。李清照生當宋金對峙之際,她主張抗戰(zhàn),期望收復失地。其所作"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烏江》)、"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失題》),就是這種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梢姡鸨舷虑昂髢蓚€截然不同的時代,和詩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張,都對詩歌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把握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詩歌的感情脈絡(luò)。 2.借助背景,把握詩歌中景物的特點 東晉詩人陶淵明厭惡污穢的官場,向往自由在的田園生活,他42歲辭彭澤令后,寫下了《歸園田居》這一膾炙人口的詩篇。從"其一"中,讀者不僅能看到鄉(xiāng)村的榆柳桃李,還能聞到黃昏的狗吠雞啼。田園景物此時在他的筆下顯得淳樸、寧靜、而又充滿情趣。景物的這些特點,只有詩人在擺脫官場羈絆、心存逸致時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樓東風",不僅黯然無色,甚至令人厭恨。其原因,作為曾經(jīng)的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時正過著囚徒般的生活,他對人生已經(jīng)絕望。許多情況下,詩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響著詩人的心境,而彼時彼刻的心境又給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憂或愁的特定色彩。 3.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義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北宋詞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當時,由于蘇軾以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貶到黃州。仕路蹭蹬,壯志難酬,又自感蒼老。此時,游賞黃岡城外的赤壁磯,聯(lián)想到年華方盛即卓有建樹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詞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詞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瑜那樣為國建功立業(yè)。這里對典故的理解,就離不開對背景的了解。這種情況在懷古類詩中較為常見。 (三)、具體分析 詩人的生平、背景與思想往往決定著他們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與風格。但是,必須明確的是我們說每位作家具有怎樣的風格是就其多數(shù)作品而言的:李白也會有反映現(xiàn)實的文字,杜甫也可以浪漫,"豪放之祖"蘇軾也會寫出婉約動人的作品,"婉約之宗"李清照也可以寫出豪邁慷慨的作品。 比如蘇軾就有《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懷念他去世多年的愛妻,寫得可謂凄楚動人、催人淚下。李清照有《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可謂氣勢雄渾、慷慨激昂。 鑒賞詩歌可以通過知人論世的方式,但仍須結(jié)合詩句,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 三、必看注釋(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 一首詩歌,一旦給了注釋,往往有重要作用:一是暗示背景,就是介紹作者這時所處的環(huán)境,詩歌寫作的背景。二是解說重點字詞、典故,消除閱讀障礙。但無論哪一種,都要在讀完整首詩后,回過頭去,結(jié)合詩歌本身細細閱讀注解。注釋的出現(xiàn)勢必降低了詩歌的閱讀難度,考生應(yīng)充分把握其中的每一個有效的信息。 如,2008年全國卷II: 春日即事 李彌遜 ① 小雨絲絲欲網(wǎng)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②,宿鳥聲中自掩門。 [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從詩下的注釋①"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我們可以推知作者是一個剛正不阿,忠心愛國的詩人形象。"被免職"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緒;注釋②對"張羅地"的解釋--詩人家門前幾可羅雀、十分冷落--可看出詩人對世態(tài)冷暖的感嘆。 ![]() “同聲頌經(jīng)典”校園巡展活動走進湖北襄陽 如,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 (宋)謝枋得① 十年②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幾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后隱居福建。后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此詩為其晚年之作,詩中寂寥的天地寫照何嘗不是作者亡國后的寂寥心境,而梅花高潔的品格也表明了作者的心志 此詩的注釋部分交代了詩人的生平際遇,我們本著知人論世的原則,從中體味:詩人的妻子和兩個兒子被擄,許多南宋舊臣紛紛投靠新主,謝枋得面對國破家亡是怎樣的心情?他已經(jīng)離家十年了,獨立青峰之上,雨后的山中顯得更加寂寞,面對滾滾襲來的寒潮,他內(nèi)心里也許有過軟弱,但是,他追求梅花的品格最終成就了自己高潔的人格。 四、必看名句(中心詩眼常常在此)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后兩句寫今日相逢正是風光秀麗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時節(jié)。這"落花時節(jié)"包含不少內(nèi)容,既是明敘相逢的季節(jié),又暗喻唐帝國由盛入衰的局面,作為人生的歲月,兩人又到了落花時節(jié)的暮年。這四字寫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發(fā)了詩人撫今追昔,感時傷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評說:"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可見對這首詩的評價是較高的。 五、必看題干(題干的指向性很強,必須看清要求) 詩歌鑒賞題問題的設(shè)置是緊緊圍繞考點展開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包括詩歌鑒賞知識點考查的多個方面,如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以及思想內(nèi)容等。這一步我們要從問題入手,準確把握題目考查的知識點,然后搜集相關(guān)信息,醞釀答題。 這一步是十分重要的,往往通過這一步就可以解決問題。(具體方法后面詳細介紹) 以上就是我們平時講的五讀:讀題目、讀作者、讀內(nèi)容、讀注釋、讀命題。 聲明:以上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立即刪除!所有的觀點由網(wǎng)友個人想法,不代表本公司也持此立場,感謝大家支持! 重慶YMU教育_執(zhí)業(yè)醫(yī)師護士藥師資格考試考前輔導 YMU教育(www.kawsbarofficials.com),全國熱線電話:023-89119533;提供醫(yī)學繼續(xù)教育學分卡、中小學課后輔導服務(wù)、執(zhí)業(yè)醫(yī)師護士藥師資格考試考前輔導等咨詢服務(wù);
|
提交后請在“會員中心-我的表單”查詢反饋結(jié)果! 繼培網(wǎng):www.jipei.cc 統(tǒng)一客服:023-89119533 | |
* | |
* | |
* | |
* | |
* | |
提交
|